logo

导航切换
祠堂研究

东莞林氏祠堂行之四 ——小享林氏宗祠

2023-09-10 22:41:11


 
              图、文/ 陆上堂
 
下午,我们先到达高埗镇冼沙村林氏宗祠。由于时间紧凑,在冼沙村林氏宗祠停留的时间不多,粗略参观了一下该祠堂。在此只能顺便简略带过。
冼沙林氏宗祠规模不大,单路三开间两进深两廊布局,硬山顶,彩釉矮脊,饰彩瓷双龙戏珠。绿色砖墙,花岗岩石脚。穿斗式月梁架。碌灰筒瓦面,红砂石门框。正门有门联:“源流福建;派衍茶山。”说明这个支系是从茶山林氏分支出来的。

 


 
东莞冼沙地方不大,但这有一样东西很出名——冼沙鱼丸。冼沙鱼丸是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跟白沙油鸭、虎门膏蟹、道滘肉丸、石排煮大鱼、矮仔腊肠、塘厦禄鹅、洪梅三滚骨等都是东莞招牌美食,这些地地道道的东莞地方特产既丰富了东莞物质文化,也为东莞铸造了美食之都品牌。

 

说到东莞特产,其实还有一样东莞“特产”——东莞话。虽然东莞话同属广府语系,但地道的东莞话不是本地人还真的要挖干净三两耳屎才听得清楚,呵呵!
在冼沙村林氏宗祠参观完之后,我们一行辗转万江小享村,参观那里的林氏宗祠(忠孝堂)。

小享——“少响一炮”

小享村,这个名字初听起来有点猜不着边际吧?其实,它还真有故事呢!
据《东莞林氏大族谱》介绍:小享村原地名叫“镜溪”,为东江下游的淤积之地,古时候这里原是荒岛,后来随着东江河口泥沙的沉积,慢慢变成陆地,逐渐形成三个相邻的岛屿。传说最早的先民是邵姓蛋民(渔民),在此搭盖茅屋,举家迁来,以捕鱼为生。
 

 
明洪武初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永嘉侯朱亮祖为副将军,率军平定南粤。小享列祖(计有林、梁、唐、黎、张、万、李等十多姓军人)随军南下,奉命镇守“白市洋”。
洪武八年,广州设前、后、左、右卫屯田驻守。前卫在东莞屯田有十五处,其中小享三个岛屿分为三个屯。每屯一百名军人,三分屯种,七分守卫(这里作者加注一下:在明朝军事改革实行卫所制,由驻军和随军家属自行解决粮饷供给,也叫军屯制。军与屯的比例要看扼守边塞是否重要,通常是三成军守,七成屯种。或两成军守,八成屯种。以上资料载“三分屯种,七分守卫”是“白市洋”这地方重要,还是录入有误须待考证)这三个屯以三屯首领姓氏分别命名,即林厦屯,梁厦屯、唐厦屯。林旺公为三屯首席屯长。

 

小享自从有了驻军之后,随军家属的迁来,这里的人口迅速增加。人们大量垦殖河滩改造为良田,纵横交错的水网地带又为农业、渔业、种植业、手工业、商业和运输业带来繁荣。
洪武九年(1376年),三个军屯首领经商议,决定在镜溪成立行政村。据说在举行立村典礼时,按传统惯例要放三门礼炮,不料只响了两门,少响一门。由于少与小,响与享是谐音,因此,小享因为当年少响一炮而被称为“小享”,小享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小享归属广州卫管辖,自明朝初年就在这里屯军镇守白市洋,抗击倭寇和海盗的入侵,曾经与倭寇激烈交火,击伤日指挥官石克等日伪多人,缴获长枪7支。役后日伪军从石龙、太平增援,配有机枪、山炮向小享大举进攻。村民被迫撤离,村民死伤七人,被烧民房145间。
直到清朝政府平定“三藩叛乱”后(1725年)才改编为民户,但仍隶属番禺,形成“东莞管不着,番禺管不到”的特殊飞地,直到解放后的1949年12月才划归东莞管辖。

小享——林氏派衍穗石

或许是历史沿革,小享人传统上崇文重武,历史上曾出现过多名武举,至今在林氏宗祠前还立有“乾隆酉科(1765年)中式第八名举人林树勳立”和“嘉庆十五年(1810年)庾午科中式第六名举人林应标立”的旗杆石。

 

根据林氏宗祠大门对联:“勳垂穗石,派接莆田”可知,小享林氏始祖林旺原籍系番禺穗石人。又据番禺穗石林氏族谱记载,应为穗石始祖勳公(字奕猷,号祖诒)之六代孙,属唐九牧六房蕴公之后,与厚街双岗上环始祖昌可公同是祖诒公裔孙,可能是兄弟叔侄关系。故林旺公在本谱列为长林九十五世、闽林三十二世、迁粤六世、迁莞一世,至今已传二十四代约七百年。由于族谱资料缺失,迁莞三至十三世失叙,许多祖讳也由于迁居而失记。

小享——林氏宗祠(忠孝堂)

小享林氏宗祠坐落在小享祠堂前路13号之一,前面有宽阔的广场。宗祠左边还有一座观音庙堂。

 

祠堂始建年代不详,约建于明末清初。2013年重修。坐东向西。三间三进,总面阔10.8米,总进深31米,建筑占地面积约334.8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彩釉瓷脊,脊顶两头置有釉瓷鳌鱼和鸱吻,脊中间上置釉瓷双龙戏珠。垂脊饰有狮子。
 

门堂前瓦面为碌灰筒瓦,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后瓦面与中堂和寝堂均为素胎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红砂岩石脚。原左右有青云巷和衬祠,现衬祠辟为民居,仅存中路三进。穿斗式与抬梁架承檩,前后柱及山墙承重。
 

头门面阔三间10.8米,进深两间5.8米共九架。前门明间施四步梁,三级石台阶,步廊铺设红砂岩石块。红砂岩石门框,雕花勒脚麻石门枕,红砂岩石底座。两扇对开大木门,门上彩绘秦琼、尉迟恭两门神。大门两边有一副木匾阳刻对联:“勲垂穗石,派衍莆田。”红砂岩石门额阳刻楷书“林氏宗祠”。次间有红砂岩石铺设塾台,两根红砂岩圆形石檐柱,红砂岩石鼓形柱础。
 

檐柱与山墙有木连枋带通花石雕雀替。山墙两边墀头饰有精美石雕花卉图案。前梁架鳌鱼托脚,异形斗拱承檩。前后木檐板雕刻有精美花草虫鱼彩色图案。墙楣饰有各种花草虫鱼和人物故事彩绘。
 

门堂明间设有中门,中门上方挂一雕花框边阳刻“和”字匾额,“和”上面写着“家和万事兴”,下面写着“人和事业旺”。两次间为房间,门堂入门右边有门口土地神位。后檐柱为红砂岩八角檐柱,覆盆柱础承托。
 

头门内为天井,宽4.15米,深4.79米,铺红砂岩石板。两侧有廊,宽三间7.8米,深2.35米,六架卷棚顶,异形斗拱承檩。天井后置三级石台阶,台阶两边施红砂岩石飘带。
 

天井后是享厅“忠孝堂”。面阔三间10.7米,进深三间8.9米共十五架。月梁架承檩。前后出三架轩廊。前后四根红砂岩石檐柱与四根红砂岩石金柱及山墙承重。次间后墙有拱门通往走廊。明堂后有六扇实木雕花屏风,屏风顶上挂“忠孝堂”漆金大字横匾。横匾下面屏风上书写着“孝、仁、爱、信、义、和”一行字,告诫后人要谨遵先人遗训,学会做人做事。
 

“忠孝堂”后是天井,宽4.2米,深2.72米。两廊宽3.6米,深一间2.45米。两廊四根红砂岩石檐柱。六架卷棚顶,异形斗栱承檩。墙楣绘有山水和人物故事各种绘画。有拱门通往寝堂。
 

第三进为寝堂,面阔三间10.7米,进深三间7.88米共十三架。红阶砖地铺。两根方形红砂岩石檐柱,四根红砂岩圆金柱,覆盆红砂岩石柱础承托。月梁架承托,前出三步轩廊。明堂前施三级红砂岩石台阶。两次间靠后墙有间隔,明间后安有神龛,供奉始祖林旺及派下先祖神位。
 

神龛顶部挂“世德作求”一横匾。“世德作求”典出先秦《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意思是说:武王配天居镐京,德行能够匹先祖。上应天命真长久,成王也令人信服。而在神龛两边有一副堂联:“行其位就其礼宗庙之事;光乎前垂乎后谱牒以昌。”据该宗祠重建负责人林景生会长介绍,此对联原来只得上联,下联失传,是经后人续上,倒也对仗工整,平仄押韵。
 


后语

至此,第二次东莞林氏祠堂行到此结束,感谢您的一路随行。下一个行程也准备成行。
如果您想了解有关东莞林氏家族和林氏祠堂的情况,或了解更多其它氏族的情况,请关注“氏族文化”或“氏族文化研究”公众号,或登录“氏族文化研究”官网,或留意《氏族文化》专刊电子阅读版,有足够多的文化传媒端口,供您随时掌握氏族文化研究平台新动态。
 
   (编辑:陆上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