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导航切换
平台动态

粤澳两地氏研聚首 共商文化传承大计

2025-04-11 13:12:42

 


 
(氏族文化之窗讯)4 月 9 日,珠海万悦酒店见证粤澳文化交流重要时刻。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氏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与澳门百家姓氏族社团文化促进会筹委会举行首次高层会晤,标志着粤澳两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

双城聚首 共商文化传承大计

傍晚时分,省氏研会主任陆上堂率常务副秘书长黎伯泉、佛山地区业务分管机构总召集人郭乃铜等一行抵达珠海拱北口岸边的万悦酒店,与澳门百家姓氏族联盟召集人赵思涛及发起人戴锦良、梁永锋、谭伟强、余国祯、陈建龙、尹德卫等代表见面。
这次粤澳两地氏族文化研究机构人士聚首交流,围绕粤澳两地氏族文化挖掘、萃取、传承、大数据化等方向议题展开研讨。
此次会晤正值《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两地文化机构以氏族文化为纽带,为人文湾区建设提供新的实践范式。
 
 
地缘同根 文化同源

据澳门百家姓联盟召集人赵思涛介绍,澳门地方特殊,尽管居住人口不多,但其居住人群来自四面八方,同一个姓氏因支系不同,地域不同而形成多个氏族社团。目前有三四十个氏族建立了社团组织。澳门百家姓氏族联盟基于团结炎黄氏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发起筹建成立该机构。
陆上堂主任向澳门百家姓联盟代表们就广东氏研会建立目的和宗旨以及氏族文化平台的发展前瞻策略作了简要介绍。在谈到粤澳两地氏族根源问题时,陆上堂主任说:粤澳两地同根同源,同声同气,同文同种,在氏族文化研究方面,有必要两地加强沟通交流。澳门虽然地域狭小,但有其特殊地域优势和人文优势,形成 "小地域大文化" 的独特格局。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特质,恰为中华姓氏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天然样本。
陆上堂主任强调:粤澳同属古番禺地脉,自秦代起便共享岭南文化基因。他援引《粤海关志》记载明清时期粤澳商贸往来中 "上省下澳" 的文化互动模式,揭示两地氏族文化天然的血脉联系。在当今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大时代背景下,粤澳双方有必要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氏族文化事业发展。

 
未来展望 构建湾区范式

与会代表一致决意强化粤澳两地的人文交流,积极推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具体规划包括举办 “粤澳氏族文化论坛”,为两地氏族文化的深度探讨搭建专业平台;联合出版学术专著《粤澳氏族源流考》,以严谨的学术研究梳理粤澳氏族的发展脉络;设立 “粤澳氏族文化研究中心”,打造一个融合文献典藏、学术研究与文化体验功能的外向型综合性平台,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同时,设立 “中华姓氏文化馆”,借助沉浸式展览讲述跨境宗族故事,生动体验中华姓氏文化的深厚底蕴。
未来,将充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地域优势,深度运用大数据技术,以大湾区为核心枢纽,全力联通全球中华脉络。通过这一创新举措,积极推动中华文明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与交流,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的魅力与价值,构建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湾区文化交流新范式 。
 

 
 
文化互鉴:以信物缔结合作之约

在与会代表见证下,澳门百家姓氏族联盟向省氏研会赠送 "传承文化,厥功不朽" 鎏金牌匾,省氏研会回赠由岭南书法名家君子书写的百家姓族徽长联。值得关注的是,这副长卷对联,以甲骨、篆体、金文相融的笔法巧妙勾勒出100个粤澳常见氏族图腾,堪称当代氏族文化艺术精品。
 
结语

当低矮而古朴的祠堂仰视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夏,城市就有了历史的底蕴与时空的对话;当古老的族谱遇见大湾区的发展蓝图,氏族文化不再是故纸堆里的符号,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这场跨越珠江口的文化对话,正为 “人文湾区” 建设书写着生动的注脚。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氏族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的湾区热土上绽放新的光彩。